端午傳 說——屈原投江
大約在公元前三四 年的戰國時代,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 族家庭里。他青年時代就有著出 色的才干,踏進楚國朝廷不久,便受到賞識,當了[左徒]這一 次于宰相的大官。但是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 終不能實現,終于被削職流放出去。他在流放途中,走遍了現在湖南、湖北的許多地方,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憂民感情的詩篇。后來楚國亡了,屈原心裹有說不出的 苦,便來到泊羅江邊,抱起一塊石頭,縱身投入江里自盡了。
屈原死后,人們為他建廟筑墳, 長 久地敬仰他、懷念他。他死在農歷五月初五日,人們把這一 天當作一個節日,即端午節。屈原的家鄉和中國南方廣大地區有個風俗,每到這一 天就要舉行盛大的劃龍舟比賽,據說劃龍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。人們每到端午節就要吃粽子,據說也同屈原有關。 初是泊羅江邊的老百姓為了祭祀屈原,把米包成粽子投進水里去喂魚,使魚吃飽了不 再去吃屈原的尸體;后來這習俗傳遍了全 國, 至還傳到了朝 鮮、日本、東南亞各國。
端午傳 說——忠良伍子胥
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,是紀念春秋時期(公元前770--前476年)的伍子胥。伍子胥名員,楚國人,父兄均為楚 所殺,后來子胥棄暗投明,奔向吳國,助吳伐楚,五戰而入楚都郢城。當時楚平 已死,子胥掘墓鞭尸三百,以報殺父兄之仇。吳 闔廬死后,其子夫差繼位,吳軍士氣高昂,百 戰 百 勝,越國大敗,越 勾踐請和,夫差許之。子胥建議,應徹 底消滅越國,夫差不聽,吳國大宰,受越國賄賂,讒言陷害子胥,夫差信之,賜子胥 劍,子胥以此死。子胥本為忠良,視死如歸,在死前對鄰舍人說:“我死后,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,以看越國軍 隊入城滅吳”,便自刎而死,夫差聞言大怒,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。
端午傳 說——紀念孝女曹娥
東漢(公元23--220年)孝女曹娥救父投江。曹娥是東漢上虞人,父 溺于江中,數日不見尸體,當時孝女曹娥年 十四歲,晝夜沿江號哭。過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就此傳為 話,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,令度尚為之立碑,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。
孝女曹娥之墓,在今浙江紹興,后傳曹娥碑為晉 義所書。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,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,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,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。
端午傳 說——古越民族圖騰祭
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: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,在新石器時代,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。該遺存的族屬,據專 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----史稱百越族。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 說示明,他們有斷 發紋身的習俗,生活于水鄉,自比是龍的子孫。其生產工具,大量的還是石器,也有鏟、鑿等小件的青銅器。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,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 有的,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。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,端午節就是他們創 立用于祭祖的節日。在數 千 年的歷史發展中,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,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,因此,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。